羅俊是我國著名的引力物理學家。在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人防山洞里,他帶領他的花店團隊,30年如一日,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,探索引力規律,測量結果多次被國際物理學基本常數委員會(CODATA)收錄。
  山591洞是“世外桃源”
  走進喻家山人防山洞,儘管洞內安裝了通風系統和十幾台除濕器,記者還是覺得胸悶、幽冷、潮濕。可是,在羅俊眼裡,這裡卻租房子是引力實驗最得天獨厚的場所,是科研人員心目中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  “引力實驗對恆溫、隔振、電磁屏抗癌食物蔽等要求極高,人防山洞的‘優越’環境簡直是為引力實驗‘量身定做’的。”說起為什麼要在山洞里做實驗,羅俊掰著指頭細數起山洞的好處。
  從1983年10月,華中科技大學(當時的華中工學院)在喻家山人防山洞里籌建汽車貸款引力實驗中心起,羅俊將人生中最精彩的30年獻給了引力中心。
  最初的10年,為了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這個難題,羅俊嘗試了不少方法。從機械共振法到電磁引力靜平衡法,從提出一個個方案到研製一臺台儀器,羅俊在一次次實驗、一次次總結中,最終選擇了扭秤周期法來測。
  那段時間,羅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,除了吃飯和睡覺,他幾乎都在山洞中做實驗。潮濕陰冷的環境、高強度的工作,讓他左半邊臉上出現了一塊塊白斑,他卻毫不在意;大把大把地脫髮,頭髮幾乎掉了2/3,他索性剃成光頭,戴上帽子。
  執著的興趣、不懈的努力,帶來了豐碩的成果。1998年,在解決精密扭秤特性研究、實驗背景場監測等關鍵問題後,羅俊採用精密扭秤周期法取得了105ppm(1ppm是百萬分之一)相對精度的測G結果。隨後,他們通過研究吸引質量圓柱體的偏心對結果進行修正。測量結果最終被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推薦的萬有引力常數值所採納。
  又經過10年的努力,2009年,羅俊團隊採用花費3年時間精細加工的圓球作為吸引質量,解決了球面間距高精度測量等問題,將G的測量精度提高到26ppm。這是國際上精度優於50ppm的六個結果之一,也是採用扭秤周期法測得的最高精度G值。
  伴隨著一項項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發佈,引力中心的研究逐步走到了前沿,國際地位逐步提升。
  “這裡已成為世界的引力中心。”今年暑期,美國華盛頓大學保羅·博英頓教授在時隔20年後再次參觀中心時,由衷地感嘆。近年來,國際同行中的頂級專家,如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詹姆斯·福勒教授、法國國際計量局前局長特裡·昆教授、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萊利·紐曼教授等人,陸續主動到訪引力中心,交流經驗、討論合作。
  “人們總是問我,山洞條件那麼苦,你怎麼堅持下來的?可我從來沒覺得苦,感受到的更多是樂趣和幸福。”羅俊笑著說,“我是科學家,科學家追求真理的興趣和執著足以支撐我剋服一切困難。在山洞這樣一個‘世外桃源’里,我能夠靜下心來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。這是我的幸運。”
  “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規範”
  走進引力中心,到處張貼著羅俊定下的中心“法則”:“規範”(做事有依據),“有序”(做事有流程),“可查”(做事有記錄),“高效”(做事有效率)。羅俊對科研的嚴謹從中可見一斑。
  “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規範。”羅俊十分重視“規範”,這不僅僅是他培養學生、做科研的基本態度,也是引力中心文化傳承的基礎。
  “有規範按規範辦,沒有規範先討論出規範。”在羅俊的團隊,20餘項規章制度為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的高質量、為團隊高效有序的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。
  “規範只是約束行為,但不禁錮思想。”羅俊說,“大學是追求真理、滿足好奇心的象牙塔,必須堅持學術自由的精神。”
  在中心,學術思想的討論從來都是非常開放的。老師與學生經常可以激烈爭吵,面紅耳赤卻不影響和諧。1995年開始跟著羅俊讀博士的周澤兵在學術討論會上與羅俊爭論頗多,卻是他最喜歡的學生之一。
  “彙報時被他問住是常有的事,羅老師對缺點的批評從來毫不留情。”現在已經是物理學院教授、黨總支書記的周澤兵,對羅俊的“嚴厲”深有體會。
  “中心誰沒挨過羅教授的‘罵’?我們都習慣了,現在不被‘罵’還有點不習慣了呢!”引力中心副主任塗良成感同身受,他說,“不過,羅老師的批評從來只對事、不對人。”塗良成的一篇論文被羅俊修改了17次才通過。
  在羅俊嚴格的培養下,他指導的博士生胡忠坤、塗良成的論文分別獲評2003、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。
  “招了學生,就要讓他有所進步、有所收穫、有所成就。”羅俊不僅精心指導學生,還站在實驗室未來發展的高度,為學生們開闢新的發展研究方向。從引力實驗到周澤兵的精密重力測量、胡忠坤的冷原子物理、再到塗良成的重力梯度測量等,在他的扶持下,這幾名學生都快速成長為中心新一代的學術帶頭人。
  如今,羅俊和他的團隊又聯合中科院測地所、中科院武漢物數所、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等單位,提出了關於建設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的設想。今年,“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”項目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“十二五”重點建設項目之一。(本報記者 夏 靜 光明網記者 張 晶)
     (原標題:30年,他在山洞中追尋世界標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75toezm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